歡迎訪問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奉獻、開拓、實干、合群
2020-07-08 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304
這是一封特殊的來信,一封來自前線歸來的抗疫醫生的來信。今年3月份,國內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一直堅守在深圳抗疫工作的劉醫生在其醫院的統一安排下,終于完成了“拖延”已久的個人體檢,正是這次體檢,幫助她發現了體內潛藏的一顆“炸彈”——左前縱隔腫物,并考慮為較兇險的侵襲性胸腺瘤。這次個人體檢讓信里的主人公劉女士從醫生轉換成患者的角色。
“去年體檢的時候就發現有一點陰影,但是由于非常小,就沒有當回事。”據劉醫生稱,她平時沒有任何的癥狀,這個“小點”卻在不知不覺中長大到了四五公分,醫生建議她盡早手術切除。
從醫二十多年的劉醫生有著豐富的醫學常識,她深知這類“生長活躍”的腫瘤一定要當心,早發現、早治療實為上策。
盡管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目前胸腺瘤手術不一定需要做開胸手術,微創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是絕大多數都需要進行氣管插管,術后還要留置胸腔引流管,這些對后期的康復都有一定的影響。
劉醫生日常對外科領域的新技術也都非常關注與了解,她突然回想起早在2015年聽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建行教授團隊國際首創“無管化”胸外科手術,在專業領域內頗具名望,可以實現術中不插氣管插管、術后不留胸腔引流管和尿管,這讓劉醫生感到喜出望外。
何建行教授仔細查看了劉醫生的各項檢查報告,發現這個腫物長的位置比較深,已經開始向肺門里延伸,如果不及時手術切除,隨著腫物繼續生長有可能會侵犯到血管,那時再進行手術的風險會更高,而就目前情況來看,還是有條件進行“無管化”手術,這種自主呼吸麻醉下的手術不需要使用肌松藥,無需氣管插管,氣道損傷小,術后不影響聲音,不會影響到她以后的門診工作,對人體的創傷小、疼痛少、恢復快,建議她盡早手術。
“何建行教授都這么說了,我絕對信任他!”劉醫生趕緊將手頭上的工作處理安排妥當,來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辦理了入院手續。
完善了各項術前檢查,在討論手術方案的時候,何建行教授提出,在確保安全采用“無管化”技術的前提下,不妨利用更為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達芬奇機器人及裸眼3D視野來輔助這臺手術的完成,由于機械手臂更加靈活,能夠提高手術精確度,減少并發癥,更加有利于術后的快速康復。這一建議得到劉醫生及家人的一致贊同。
4月11日,盡管是周末,何建行教授帶領團隊依舊開展手術,僅用20分鐘就精準切除了腫瘤,術中僅出血5ml。何建行教授團隊完成“無管化”自主呼吸麻醉下達芬奇機器人胸腺瘤微創切除術,據文獻查證,自主呼吸麻醉+達芬奇機器人胸腺瘤切除術又是一項突破傳統觀念的全球“首例”。
此手術是全球首例在自主呼吸麻醉下Tubeless機器人胸腺瘤切除的手術,患者術后6h即可進食、下床活動,疼痛少,恢復快。
手術過程中,何建行教授負責操作“主刀”的最新一代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在裸眼3D的輔助下視野更加清晰立體,三支機器人的“手臂”穩定、靈活,即使在有限狹窄的空間內,依然可以不同角度進行操作,提高了手術的精細與準確度。
術后病理結果顯示,劉醫生的胸腺瘤為B2型胸腺瘤,如果不及早處理,發展成為侵襲性胸腺癌的可能性極大。
手術完成后不到六個小時,在家人的幫助下,劉醫生不僅喝了粥,還下地開始慢慢走路,進入康復訓練狀態,術后24小時以內便達到了出院標準。
“我們采用何建行教授建議的無管技術,術中沒有氣管插管,術后也無需放置胸腔引流管和尿管,實現了快速康復。”
據何建行教授團隊、廣醫一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黃俊介紹,采用“無管”技術開展胸腺瘤手術,避免了氣管插管所可能引起的氣道損傷,呼吸恢復更好;而且減少了阿片類鎮痛藥物的使用,以及肌松藥等相關麻醉藥物的使用,術后復蘇更快。
黃俊特別提醒,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胸腺瘤病人會合并重癥肌無力,這是由于胸腺是一個很重要的免疫器官,通常在成年后就慢慢退化了;若胸腺在成年后不退化,甚至增生為胸腺瘤,就會帶來一些自身的免疫性疾病發生,重癥肌無力就是其中的一種。
對于重癥肌無力伴有胸腺瘤的患者來說,術中使用肌松藥是術后發生重癥肌無力危象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會危及生命。而“無管化”技術由于不使用肌松藥,減少了術后發生重癥肌無力危象的風險,非常適用于胸腺瘤合并重癥肌無力的患者。
“此次我們采用最先進的麻醉實踐與最先進的手術平臺的組合,成功完成Tubelss自主呼吸麻醉下達芬奇機器人胸腺瘤切除術,不僅是技術領域再創新高峰,而且也是廣大患者的福音。”
上一篇戰地歸來!廣東兩位援伊拉克專家,圓滿完成任務平安返粵下一篇鐘南山、李蘭娟、張文宏罕見“同臺”!關于復課,他們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