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奉獻、開拓、實干、合群
2020-07-08 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353
這讓老王煩惱不已,轉了一圈后,他再次來到一家三甲醫院就診,做了全身PECT檢查后才發現,在氣管分叉處有一個腫物。
傳統氣管腫瘤切除手術采用大切口開放式的方法進行,但對患者的創傷大、恢復過程慢,在全球能夠順利開展腔鏡胸段氣管外科手術的醫療單位并不多,而且在操作過程中為了保持患者呼吸平穩,需要中斷操作、反復進行氣管插管,給患者的氣管造成較大的損傷,在插管過程中還存在腫瘤細胞剝離、破裂等風險,延長整個手術操作的時間,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
在國外,通常會采取在ECMO支持下完成此類手術,不僅會引起全身血液和內分泌平衡的紊亂,而且大大增加了手術治療費用。更加讓老王驚慌失措的是,當地醫院告訴他,腫物長的位置很特殊,剛好在左主支氣管分叉處,要根治就需要將整個左肺切掉。
為了得到更好的治療,中山的鄒先生和韶關的老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我早就聽說廣醫一院擁有國際首創的無管手術非常神奇。”鄒先生說,他參與了很多胸外科手術,對于麻醉方式非常了解,能夠在胸外科手術過程中不插氣管插管、術后無需放置胸腔引流管和尿管,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么多年來,一直都非常希望學習這么頂尖的技術,沒想到這次直接可以親身體驗了。”
對于老王來說,他兒子在香港,為了讓他得到更好的治療,原本計劃去香港甚至出國做手術,但是他們從網上了解了氣管外科領域的相關報道之后,非常堅定地說:“我們看了很多新聞報道,廣醫一院在這領域代表著全球領先的技術,連全球氣管外科中心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總醫院也來這里交流,香港現在都沒有能力開展這個手術,廣州醫療技術水平相當棒,我非常相信!”
就這樣,鄒先生和老王一先一后來到羊城,完善新冠肺炎篩查排除新冠感染之后入院,何建行教授帶領團隊先后為他們兩個人分別實施了達芬奇機器人主刀、裸眼3D視覺下的全腔鏡“無管化”胸段氣管重建術、及氣管次級隆突重建術。
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們兩人接受了“Tubelss+Robotic”的國際領先技術,手術過程不僅應用了何建行教授國際首創的“無管”技術,更利用最新一代的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實現了“微微創”效果——
“這兩個患者都屬于氣管腫瘤領域的高難度手術,一個是主氣管段重建,另一個是難度更高的次級隆突重建,一般情況下,做此類手術都需要使用ECMO。”何建行教授團隊骨干成員、胸外科主任醫師李樹本說,盡管如今機器人手術已經發展的較為成熟,但運用機器人開展“無管化”全腔鏡復雜氣管手術,在全球范圍內都是非常罕見的。
據介紹,氣管重建手術最大的難點就是“縫合”,相較于鄒先生的主氣管重建,老王需要進行更為復雜的次級隆突重建,“人的氣管就像一棵樹,有主干,也有分枝,老王的腫瘤剛好長在主干末端的分叉處。”李樹本說,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先切除累及左主支氣管、左上肺及左下肺支氣管腫瘤后,再將左肺上、下葉支氣管的側壁縫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次級隆突,然后需要與左主支氣管下端吻合。
善于手繪圖的李樹本醫生術前以簡筆畫的方式將手術方式與患者溝通,增加彼此的信任,也讓患者對這高難度手術了然于心。
微創手術的切口小,因而操作空間很小,僅靠人手完成3個支氣管重建吻合的操作難度很大,而機器人手臂具有可360度轉腕手術器械,縫合角度更加自如,可以實現更為精準的縫合,大大降低術后并發癥的風險。
盡管是新冠疫情期間,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始終堅持患者生命安全至上,不斷創新技術,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在何建行教授團隊的不懈努力下,鄒先生和老王都得到了及時的救治,得益于“無管”技術的發展,術后患者六小時便可以下地行走,三天便康復出院,真正實現了快速康復。
回家休養后兩周,鄒先生已經重新走上了工作崗位,并且下定決心要作為“無管”技術的推廣者,而老王回到老家后,很多親戚朋友前來探望,見到他這么快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鍛煉活動都覺得不可思議,“他們都以為我會開胸留個大疤,沒想到只有幾個非常非常小的縫合口。”手術之后的老王中氣十足,他非常興奮地說,手術不僅救了命,還給他保住了肺,
“我要告訴所有親朋好友們,
廣州醫生太了不起了!”
<span style="font-size: 16px;